早就听说十堰市六堰山有位老人擅长木雕,能变废为宝,用拾来的枯树根刻画出200多件根雕作品。重阳节前夕,记者采访了这位老有所乐的64岁老人沈德学。
在沈德学老人家中,客厅正中醒目地摆放着长4米、高2米的木架,被隔成多个小格子,足足摆放了100多件形态各异的根雕作品,让记者大开眼界。沈德学老人此时戴着眼镜、手握锉刀,正在塑造一只猴,猴的四肢由天然的树根形成,只需把猴头稍作加工,就做成一只四肢伸展、头向前探,呈水底捞月状的顽皮小猴。老人介绍:“天然形成的最有价值!我给树根塑型,最多只动30%,超过这个比例就没意思了,浪费了树根。这只小猴,只动20%就成型了!”
银发老人与根雕结缘
沈德学老人1997年从市邮政局退休后,在家闲得发慌,可一时也不知道能干点什么。1998年,他在郧县偶然发现两个长得怪里怪气的树根,就花了十块钱买下来。他年轻时业余时间做过木工活,还保存着一套工具。回家后,他把锯子、刨子、刻刀和锤子等全翻出来,一直爱好绘画、有一定功底的他随便把树根打磨了几下,活脱脱的“老鹰”、“大象”呈现出来,煞是有趣。
根雕的唯一性、不可复制性是吸引沈德学老人创作的源泉。他觉得很有成就感,自此也就有了精神寄托,渐渐对根雕入了迷。每当天气晴朗时,他就背壶水、带上小推车,约上有共同爱好的邻居,结伴到江苏路、北京路等地正在大搞基建的山上捡推土机推下来的废弃枯树根。沈德学发现一块树根后,先拿在手上反复端详,充分发挥想象力,确定它确实有可塑性后,就用斧子把大体形状先劈出来,再用锯子把多余的碎根拉掉。偶尔,他也去花鸟市场花几块钱买几个造型格外奇特的树根,用小推车拖回家做原料。
琢磨半年雕出一条龙
沈德学老人说,本地树根以松树、榆树和花柳树为主,都适合雕刻。雕之前,要把树根先放进锅里煮沸,消毒、去虫、阴干,用砂纸打磨后,难得的抽象型天然根雕就形成了,但若是具象型的,就需要打磨去皮,再用雕刻加工,最后刷上清漆,使它大放光彩。
这是个艺术活,需要有巧手慧眼。有个造型别具一格的花柳树根,枝桠几曲几折、若隐若现,为了既不浪费树根的原始形状,又恰如其分地展现出它的独特性,沈德学老人琢磨了足有半年,才突发灵感,将它做成一条卧龙。
我观察发现,沈德学老人雕刻的多是动物和佛像。动物的四肢一般都是浑然形成,需要用心修饰的是头部和眼睛,老人用一双巧手赋予了它们精气神。而佛像是个费力活,需要反复揣摩神态。为此,他专门买了本佛像书,经潜心研究,如今雕起来是得心应手了。有人劝他把根底刻上名字拿去参展,可老人淡泊名利,只肯把根雕艺术当作个人爱好自娱自乐。
爱上根雕老人乐无穷
8年里,沈德学老人从未间断过对根雕艺术的追求,每天都琢磨二三个小时。
1998年,他刚开始捣鼓根雕,爱人嫌脏,就吵他:“又不能卖钱,整天瞎折腾啥?”他一气之下,将搜集一年多的十二生肖根雕以600元低价卖给别人。问起老人卖了之后后悔吗,天性乐观的他说:“要不是卖了那套,后来就不会又整出一套更好的十二生肖根雕了!”
还有一次,在大川遇到个天然笔筒型的树根,基础很好,形状饱满,外观像是一圈镂空花型,对方要价15元,他觉得贵了点,犹豫着没有买。一周后,他想想觉得值,专门再去寻那个“宝”时,对方已经卖了。枯树根在老人眼中都是有灵性的,他叹道:“那真是遗憾啊,可能没缘分吧!”
亲戚朋友来沈德学老人家做客,临走时都想要几个根雕作品。老人很慷慨,只要不是孤品,他就答应,已经送出100多个了。
别人只顾欣赏根雕的外在美,却不知老人为此付出的辛酸有多少!去山上找树根,容易被野刺扎伤,在雕刻中,不小心被锥子刺疼是常事,还有一次因为雕狗熊头,用刀子时不慎把大拇指削掉一块肉,去医院缝了三四针才好。所以上小学三年级的孙女点点,最舍不得爷爷的根雕被人拿走,她知道根雕是爷爷的宝贝,爷爷为它花了多少工夫啊!
老人最大的快乐就是将枯树根赋予生命和灵性,他的晚年因为这些根雕焕发着生机和活力。他最得意的根雕作品取名为《嘶》,一匹奔腾着的骏马正仰天长啸。老骥伏枥,志在千里,这不正是老人的真实写照吗?